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记忆 > 动态

不能忘记的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CCF认定首批“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

阅读量:137
白素勇

首批认定的5件“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珍贵计算机历史物件公布: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保存的“SSS-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114机)”、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验室(北京航空天大学)计算机博物馆保存的“DJS-131小型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院史馆保存的“‘银河-1’亿次计算机”,这3件被认定为一类历史记忆。中科院计算所历史展厅保存的“757大型向量计算机组件”与中科院软件所软件技术博物馆保存的“中国计算机早期书籍与文档”被认定为二类历史记忆。2018年2月3日在“2017 CCF颁奖大会”上将为上述计算机历史物件颁发认定证书。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03


为了更好地保存中国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珍贵历史物件,CCF于2017年开始实施“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以下简称“CCF历史记忆”)认定计划,认定中国研制或生产的、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珍贵物件,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原型系统、部件、装置、书籍、软件等。


CCF于2017年6月成立首届CCF历史记忆认定委员会,主任为李国杰院士(中科院计算所),委员为戴国忠研究员(中科院软件所)、刘韵洁院士(中国联通)、王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文虎教授(清华大学)、郑纬民教授(清华大学)。

经过征集与审定,CCF历史记忆认定委员会决定认定5件珍贵的计算机历史物件为首批“CCF中国计算机历史记忆”。

CCF中国计算机一类历史记忆
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保存的“SSS-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114机)”

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验室(北京航空天大学)计算机博物馆保存的“DJS-131小型机”

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院史馆保存的“‘银河-1’亿次计算机”


CCF中国计算机二类历史记忆

 中科院计算所历史展厅保存的“757大型向量计算机组件”

 中科院软件所软件技术博物馆保存的“中国计算机早期书籍与文档”


SSS-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114机)

SSS-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114机)是第一台由我国科研人员设计定型的机载火控计算机,为晶体管数字式计算机,目前由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保存。认定委员会认定为“CCF中国计算机一类历史记忆”。

该机1966年由当时的国防科工委批准立项,研制代号114机,为重点装备轰5飞机研制控制尾部炮塔的射击瞄准电子数字计算机,用于取代原苏联的机电式计算机。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康继昌副教授领导的团队主要负责计算机的研究试验(1970年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后,由西工大电子工程系康继昌副教授团队继续负责),航空135厂等协助。1969年完成首台样机,2次打靶试飞,射击命中率75%。1973年,完成了线路逻辑的改进,结构重新设计,性能指标得到较大提高。1974年12月通过了设计定型技术鉴定。1975年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1型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代号:SSS-1。

“114机”是哈军工空军工程系和西工大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共同完成的国防科研重大成果,是中国第一台设计定型的机载火控计算机,在当时的第三机械工业部(简称:三机部)内影响很大。继“114机”之后,西工大机载计算机研制团队,将该机用小型集成电路改造成“航空发动机试车台数据处理机”和“小型集成电路计算机(622机)”,于1978年获得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13

SSS-1数字式射击瞄准计算机(114机)

DJS-131小型机

DJS-130/131小型机是中国DJS-100系列小型机的主要型号,开创了我国计算机工业系列化设计与生产的先河,该系列机器在中国计算机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博物馆保存一台完整的DJS-131小型机,认定委员会认定其为“CCF中国计算机一类历史记忆”。

1973年5月,当时主管我国计算机工业的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后改称为电子工业部)宣布成立中国 DJS-100系列机联合设计组(即电子计算机系列-100),开始进行该系列第一个中档机型DJS130机的联合设计。DJS-130机由清华大学担任组长单位,副组长由北京无线电三厂和天津无线电研究所出任,共有十多个工厂、学校和研究所参加。1974年8月,DJS-130小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从设计到鉴定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1973年6月四机部又组织了以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为主,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1家单位联合参与研制DJS-131小型多功能电子计算机,该机于1975年研制成功。DJS-131小型计算机字长16位、内存4~32K字(可扩至64K字)、运算速度每秒50万次。DJS-131小型计算机共生产334台(占全国100系列机的35%以上),是当时国内产量最大、应用面最广、系统最稳定的国产数字电子计算机。产品一面世,即被迅速应用于邮电、电力、铁路、通信、医疗、地震、科研、交通、工业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遍及全国23个省市。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09

DJS-131小型机

“银河-1”亿次计算机

“银河-1”亿次计算机1978年由邓小平亲自批准研制,1983年研制成功,生产安装3台,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亿次计算机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史馆保存一台完整的“银和-1”亿次机,认定委员会认定其为“CCF中国计算机一类历史记忆”。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研制“银河-1”巨型计算机的艰巨任务交给国防科技大学。在全国20多个科研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大力协同、密切合作下,国防科技大学的科技人员经过六年的艰苦奋斗,克服了很多理论上、技术上和工艺上的困难,终于在1983年研制成功了首台超高速巨型电子计算机,并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最终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银河-1“电子计算机系统由主机、海量存储器、维护诊断计算机、用户计算机、电源系统、各种外部设备及系统软件构成。它是当时中国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它的向量运算速度为每秒一亿次以上,存储容量可达几百万字节,软件系统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它是石油和地质勘探、中长期天气数值预报、卫星图像处理、计算大型科研项目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对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巨型计算机。“银河-1”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的空白。它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到1985年“我国超高速巨型计算机将投入使用”的目标。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使中国跨入了世界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国家的行列。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17

“银河-1”亿次计算机陈列时的照片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20

“银河-1”亿次计算机运行工作时的照片

757大型向量计算机组件

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试制的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系统,也是一台从硬件到软件完全国产化的全国大协作的典范成果。中科院计算所历史展厅现保存757大型向量机部分组件,认定委员会认定其为“CCF中国计算机二类历史记忆”。

1975年7月,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重点国防科研任务,自行研究设计和试制的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系统,命名为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以下简称757机),其目的是为解决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大型科学、工程计算问题。中科院计算所是该重大任务的牵头负责单位,经过30多个部门及地区的80多个单位的共同努力,1983年11月757 机研制成功、通过国家鉴定并交付二机部九院使用。在757机体系结构设计中,独立提出了向量纵横加工和多向量累加器概念。在逻辑设计中,采用了流水和重叠等技术。向量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0万次,标量运算速度达到每秒280万次。

757机的问世不仅提高了国内各大型工程的计算能力,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产生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了我国计算机研制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198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24

757大型向量计算机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28

757大型向量计算机组件

中国计算机早期书籍与文档

我国第一、二代计算机的系统软件大多是自己开发,早期以前苏联的算子法为指导思想,1962年以后转到以ALGOL60为基础的编译技术,开发了BCY、BX119等有影响的编译系统。中科院软件所软件技术博物馆保存多种中国计算机早期书籍与文档,认定委员会认定其为“CCF中国计算机二类历史记忆”。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32

104机标准程序汇编

103和104机都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是我国计算机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其中104机是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由中科院计算所、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队科研人员与738厂密切配合完成,于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夕通过试运算,每秒运行1万次,共生产7台。104机上运行的软件均为自行设计,包括检查程序、标准子程序库、自动更换地址程序以及算法语言与编译系统。

109乙机是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开始启动研制,1965年研制成功。后来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中科院计算所的董蕴美带领团队研制了类ALGOL60语言的BCY语言及BCY编译系统,并在119机、109乙机、109丙机等国产计算机上成功应用,在国民经济和国防事业中起了很大作用。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36

109乙机使用说明

013机是1976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的1000万次大型通用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为二机部九院服务了14年,稳定运行时间13万小时以上。下图为中科院计算所董蕴美院士捐赠的013机汇编手稿及打印稿。

微信图片_20180130142840

董蕴美院士捐赠的013机汇编手稿及打印稿


<<< 下一篇 无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